
獵頭公司在國內經過十余年的不斷發展壯大,大浪淘沙之后反而更加混亂,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獵頭公司的發展趨勢尚不明朗,眾多中小型獵頭公司為了在整個獵頭行業分一杯羹,不斷降低費用及服務的標準,最終導致整個獵頭行業的發展陷入了困局。(更多內容關注公眾號:獵頭部落)
那么,獵頭行業未來的發展到底是怎樣的態勢,獵頭公司及獵頭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下面整理了獵頭公司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小"是解決公司分裂的最為徹底的辦法。因為核心顧問就是老板(們),也就不存在分裂的問題。據說英國的招聘公司有超過26000家,其中人員超過50人招聘公司的數量很少。相信絕大多數的公司都不會超過3個人,多數的情況可能是招聘公司的顧問開了個公司來方便自己做單(英國開關一個公司比中國容易多了)。英國擁有全球最成熟的招聘市場,大量的微小招聘公司的存在,客觀上說明了"小"的生命力。
在中國,把公司"做大做強"可能社會價值普遍的追求。在這種浮躁的氣氛下,做"小"大體上是因無法做大而被逼的選擇,而非出于價值的認同。但我相信在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動選擇做"小"會逐步成為趨勢,因為"苦逼"的生存狀態誰也不想要,主動選擇的"小",往往離幸福生活更近。
在未來的5-10年,中國市場上應該會出現5000家以上主動選擇做"小"的招聘公司。這些小的招聘公司通常10人以下,通過對行業、職能、地域3個維度及既有客戶與候選人資源因地制宜的組合,有自己獨特的定位,老板自己就是公司最核心的一線顧問。如果能在內心價值上接受這種"小",這些小公司們會健康快樂地活著。
"大"是提高顧問分裂公司的難度及降低分裂對公司業務沖擊的最有效途徑。
"大"的要點在于提升公司品牌而降低客戶獲得的難度,以及提高公司吸引并留住顧問的能力。
顧問從大公司出來能夠帶走自己熟悉的客戶及候選人資源,但很難建立一個類似的品牌。大品牌獵頭公司出來的創業顧問,需要適應在無公司品牌支持下如何開展業務與發展團隊,而中小公司出來的創業顧問則很易適應。
這客觀上提高了從大公司分裂的難度,由于有品牌,即使人員離職,大公司也能迅速招到合適的顧問從而恢復元氣。而中小公司的關鍵顧問獨立創業,通常對原公司則是災難性的沖擊,因為中小公司很難吸引到合適的人才快速恢復。
大的核心在于品牌,不是規模,不是資源,不是系統……通過系統來防止資源流失,通過競業禁止協議來防止前員工不正當競爭,通過人員相互制約的分工來防止走一個顧問丟一塊生意……這些都是實用的做"大"的辦法,但過度依賴則可能誤入歧途,因為除品牌之外的優勢都很容易被復制。
在未來的5-10年,中國市場上的格局可能是10家以下的綜合性品牌大公司,加上30-50家定位精準的專注型品牌大公司。專注型的大公司人員不一定多,但在自己的細分定位市場上的品牌則很大。
我個人對中型獵頭公司的定義與通常以人數來對獵頭公司的規模進行分類的常規方式有一定的差異,我認為中型獵頭公司與小型獵頭公司的關鍵區別在于:老板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所占的比例。在小型的獵頭公司中,核心客戶及候選人資源由老板自己控制,同時大部分的業務由老板自己操作;而中型獵頭公司主要客戶、候選人資源以及大部分業務操作由受雇的顧問來完成。所以同樣是20個人的獵頭公司,如果大部分業務操作由老板自己完成,其他人只起輔助性作用,這樣的獵頭公司雖然有一定的規模,但本質上只是人數較多的小型公司。中型獵頭公司與大型獵頭公司的核心區別在于品牌,大型公司(不一定人數多)在自己的業務定位領域至少位于前三名的品牌,中型公司沒有這樣的品牌效應。
中型公司基本上只能是一種過渡狀態:要么往前做大,要么退回"小"的狀態,或者消失,很難較長時間(5年以上)保持中型的狀態。因為中型獵頭公司總體上無力長期應對"持續分裂與成長魔咒"的困擾。
在未來5-10年,中國市場上可能會保持300-500家這樣的中型獵頭公司。這些獵頭公司的老板們會是最糾結的群體,會在激情、迷茫、希望與失望中不斷交替。要么鼓起勇氣讓自己成為了大的公司,要么主動選擇回歸到健康的小公司狀態。試圖長期保持中型狀態的獵頭公司老板們,可能真的在從事天下最苦逼的職業。
在招聘獵頭公司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催生出一批為招聘獵頭公司服務的平臺與工具型公司。這些公司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將大體上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獵頭系統軟件、候選人來源、獵頭顧問的招聘、獵頭公司管理咨詢、獵頭技能培訓、獵頭業務拓展、獵頭行業社交聯誼、獵頭公司的市場推廣支持、獵頭行業的投資以及其他可能出現的創新產品與服務。
這類平臺工具型的產品與服務一定有其市場空間,因為這與精益敏捷創業(Lean & Agile Startup)的趨勢相符。精益意味著獵頭公司老板無需"個人能力全面發展",無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需要什么產品與服務可以向平臺工具型公司購買,比自己去做成本更低且服務更好;敏捷意味著獵頭公司老板能夠通過低成本的快速失敗而找到合適自己的市場定位。敏捷必須以精益為基礎,否則低成本失敗無法達成。平臺與工具型公司將會是獵頭公司老板走出創業成長魔咒的捷徑。這種平臺支持下的精益敏捷創業模式,將使小公司保持長期持續穩定發展能力的可能性得到極大的提升。
與歐美較為成熟的市場相比,獵頭行業的平臺與工具型公司在中國發展基本處于萌芽階段。大部分知名的大獵頭公司都是使用第三方軟件,極少自己開發。獵頭軟件行業也有更細分的市場,有的公司專注職位發布,簡歷獲取的前端平臺,有些公司專注簡歷信息抓取技術,有些產品專注社交應用,有的產品專注流程與深入信息的后端平臺,這些軟件公司之間甚至相互購買使用對方的技術。而到目前為止,中國市場并未出現主流的獵頭軟件公司,因為知名的獵頭公司要么自己開發,要么很勉強地使用國外的軟件。最容易有生意機會的獵頭軟件都還處在這樣早期的階段,更不用說其他平臺與工具的發展了。
中國獵頭市場上平臺與工具型公司發展嚴重滯后,其核心原因有兩點:真正懂行的人不愿(或不屑)做,而實際在做的人可能不太懂行。做好獵頭行業的平臺與工具,需要對獵頭業務及行業有豐富的經驗與見解,有這樣的見解與經驗的人大體上都能經營好獵頭業務本身,讓這樣的一批人放下"既得利益",去全力投入有較多不確定性的平臺工具類業務很難。有些在獵頭行業的成功人士,嘗試既經營獵頭公司,又做獵頭平臺與工具,這樣的模式基本是個死局,因為既做裁判又做球員,大家就不愿用你平臺與工具了。也有不少人意識到了獵頭平臺與工具的生意機會,并開始嘗試,但由于對獵頭業務與公司的運作本身缺乏經驗與見解,暫時還沒有把平臺與工具做好。
在未來的5-10年,將會有更多人加入到平臺與工具型公司的創業中。這個領域會有一定的機會,但需要摸索合適的模式??紤]到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商業傳統中不太愿意為軟性的服務支付現金的傳統,如請教朋友管理問題,大家可能更多是吃飯聊聊,而非正式付費。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做平臺與工具型業務,不確定的因素就會更多。在這個領域,未來的5-10年,極有可能出現的情形是這樣:很多先行者因為性急,不夠有耐心,嘗試失敗之后,潰敗退出;部分有耐心而沒有摸對門道的先行者,在苦苦地掙扎中前行;為數不多的幾家以獵頭軟件系統為基礎的平臺工具公司成長起來,并開始贏利并以此帶動了其他平臺業務的發展。
沒有人能夠真正預測未來,我們所做的預測本質上來說都是我們基于過去已知的經驗對未來的猜測而已,預測的局限是留給創新的空間。
并非像很多"專業"的顧問所宣稱或一廂情愿地期望那樣,獵頭業務本質不在于咨詢,盡管有咨詢的成分。獵頭業務本質在于資訊,盡管資訊看起來只是業務的原料。
如果獵頭業務的本質在于資訊,那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將會影響資訊的產生、收集、整理、使用的方方面面,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5年內,獵頭行業應該有屬于這個行業的創新。
從組織形態的角度,創新一定會沿著降低獵頭公司經營者苦逼指數的方向進行。這些創新將有助于解決如下的問題:
1、如何讓獵頭公司不易分裂?
2、如何降低分裂對獵頭公司的破壞性沖擊?
3、如何分才能使獵頭分裂得更有建設性?
4、新創獵頭公司如何走出成長魔咒?
5、小公司如何避免船小易翻, 盡管人少,卻能保持營業額/利潤持續穩定地增長?
這五個對獵頭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有可能成為現實,也有可能只是一種期望,但是不管怎樣,獵頭公司的發展不能缺少這樣的展望,只有那些走在前面的人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占得先機,給自己一個發展的方向,可以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獵頭行業的前方還有更廣闊的路需要我們去不斷的嘗試與創新,需要我們砥礪前行,共同創造一個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