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譜 ” 兩個字是獵頭應該從始至終貫穿整個做單流程當中的前提條件,當然,獵頭要靠譜是必須的,但是單位同樣也要對獵頭 “ 負責 ”
部落之前已經多次跟大家討論過如何判別顧問和企業靠不靠譜的內容,但是今天我們還是想繼續來跟大家聊一聊,那些 “ 不靠譜 ” 的企業有哪些特征,希望大家在BD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不要浪費精力和時間在這些 “ 不靠譜 ” 企業上。
選擇與獵頭公司合作是目前招聘高級人才的主要渠道了,還想如10年前一樣,通過花幾千元發布幾次招聘廣告就招到中高級人才已經是癡人說夢了。大部分不用獵頭的企業往往還是因為獵頭費用問題,覺得獵頭費太高而尋找其他途徑。企業覺得:不就是找個人嗎?需要花這么多錢嗎?實在沒辦法必須找獵頭公司,就找便宜的,甚至是免費試用的獵頭來幫忙。出于這種“地攤思維”找來的獵頭公司,一般來說不是專業的獵頭公司。獵頭原本是專業的服務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或管理咨詢公司一樣,是一種專業的人,才可能做的事,但一些企業將其理解為簡單的“淘人”,這些企業往往不從獵頭公司的選擇方面找原因,卻以偏概全地否定所有獵頭公司的服務水平。
不是找人 而是找神
“既然我花了錢,請你們獵頭公司找人,當然找到的人必須是最好的啦!”老板帶著這種想法找獵頭,對人選的要求除了正常的學歷、年齡、性別、履歷、以往業績之外,還要加上屬相、籍貫、星座等等,有的甚至還提出,要請“大師”給“算”一下才可以入職。另一方面,真有老板看中的人選到位后,希望馬上能解決所有問題,不但老板這么想,其下屬、同事也是這么想,既然你拿高薪、居高位,那就看你有什么能耐,怎么表演吧。這種工作環境帶給候選人的壓力是可想而知,而往往難以形成團隊配合的局面。
談判過程中只是砍價過程
客戶與獵頭公司談判的重點本應該是考核獵頭公司的專業水平和顧問素質,但很多客戶往往將談判過程做成了單一的砍價過程。根據國際慣例,獵頭業務的收費標準為年薪的1/3,不同規模的獵頭公司可能會略有差別,但基本應該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但是,這一規則在國內卻很難推行。很多時候客戶與獵頭公司的合作基本糾結在價格的討論上,而并不認真了解獵頭公司的專業水平和顧問素質。按照國際慣例,獵頭公司需要收取客戶的定金,這筆定金無論最后是否為客戶尋找到了合適的人才,都不再退回。一些獵頭公司為了搶生意,干脆不收訂金,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些企業同時找五六家獵頭機構同時提供服務,結果必然是哪家獵頭公司也不認真對待,企業也招不到想要的人選。
只接受“上崗后付費”
國內很多的公司在接受獵頭服務時,都希望能先提供人選,推薦成功了再付費,有些非專業獵頭公司甚至打出“不成功不收費”的廣告,看起來好像很有信心,但效果往往很糟糕。拒付預付金,意味著同時有幾家獵頭公司共同做一個單子。這種“比武招親”似的合作方式,把獵頭公司當沒有報酬的“傻小子”,沒有哪家獵頭公司會真正用心為這樣的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甚至有的獵頭公司簽約目的是在該企業“挖人”,可能還會讓獵頭公司把企業原有人才獵走。最終的結果必然客戶不滿意,獵頭公司沒錢賺,導致兩敗俱傷。市場上不存在無風險的商業行為,即使企業自己招聘和用人,也存在高薪錄用的人才過不了三個月試用期的風險,每個月上萬元的工資企業也需要照樣支付。而一旦和獵頭公司合作,則希望是“零風險”。表面上,零首付簽約客戶是轉嫁了全部風險,實則不然。因為接受零首付簽約的獵頭公司一來本身就不夠專業,二是零首付的客戶必然是公司的b類客戶,會由公司的初級顧問或助理顧問拿來練手,能不能找到匹配的人才,只能聽天由命了。如果你在BD的過程中或者合作的過程中碰到了這樣的 “ 不靠譜 ”公司,請立刻繞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