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際獵頭
國內的跨國獵頭公司,有光輝國際、億康先達、史賓沙、海德思哲、羅盛等,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這些獵頭公司主要是為世界500強企業服務,為來到中國的跨國公司尋訪年薪至少30萬美元以上的中高級職位,或年薪超過100萬美元的區域總裁級高管職位。收費起點很高,通常對每個尋訪職位,最低都要收取6萬美元以上的獵頭服務費。由于門檻偏高,很少有中國本土企業愿意接受他們的服務。
2、本土獵頭
科銳、得卡、麥斯特等在內地或香港注冊成立,實際經營時間已經超過10年的獵頭公司,日常經營較為規范專業,已經實施跨區域運作,服務品質能夠給予保證,而且在經營信用方面已經過關。這些獵頭公司均已經擁有數十名經驗豐富的獵頭顧問,他們主要從事中國知名大企業中、高層職位的人才尋訪;同時,他們也有專門的團隊幫助來到中國的跨國公司尋訪中層及部分高層的職位。這類獵頭公司是中國獵頭市場上的主流力量。
還有一部分是一些聲名不顯,但是在業內比較熟知的獵頭公司,一般有幾種情況會出現在這些公司內。
第一、CEO或者合伙人有渠道,可以通過自己的關系渠道拉來客戶,因此這個獵頭公司最大的BD就是CEO或者合伙人。
第二、專注某一行業,走專精路線,這里可能有些自賣自夸之嫌,羅勒網走的就是這條專精路線,專注的是建筑領域。
當然還有其他,相對于前面兩種就比較小眾了,所以不再詳述。
3、新興獵頭
中國目前有幾萬家的獵頭公司,三五個人就可以做一個獵頭公司,甚至一個人就可以做一家獵頭公司,它們極具分散,效率、標準和服務質量都無法控制。舉例來說,傳統的獵頭掌握的信息相當有限,如果跟候選人溝通后發現同手頭的職位不匹配,那么之前的工作全部付諸東流,效率很低。所以就導致目前的獵頭公司業務范圍分布很廣,每個行業都有涉獵,但是每個行業并不專精,正是由于這種“不專業”的“大公司”使獵頭公司的口碑越來越差。
新興的獵頭公司羅勒并不能給出具體的公司名,因為向上面說的,數量太多,其次規模不定,無法統計。
基本上可以劃分這三大類,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見或建議,可以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