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某建筑設計事務,被曝出設計師趙某“于2月16日因加班過度在出租屋內猝死”,年僅26歲。
趙某曾和朋友表示,“天天熬夜”、“命都快加沒了”,而且還透露自己今年的年終獎被打了0.9折,只拿到了2萬,還有好多同事打了0.75折。
而該公司給出的回應是:死亡為非工作時間、非工作地點、非工作原因。網友們瞬間怒了,爆出了這家公司更多的黑料,例如公司在事發后第一時間把逝者踢出企業微信、為了逃避勞動監察部門,讓設計師們簽署“自愿加班”的聲明、年終獎只發當初約定的很少一部分、勞動合同只寫基本工資、實習新人到期不轉正、各種PUA不給賠償優化裁員......可以說,全設計行業所能出現的通病,這個公司都干了個遍。
除此之外,近期網絡還爆出重慶某設計院一副總被公司以不作為的名義開除,入職以來四年回款1.3個億,但月工資只有1800,實際到手后991元。
26歲設計師猝死、副總月薪只有991,這些刷新三觀的新聞不禁讓人靈魂發問:設計院,究竟怎么了?
01.
薪酬體系:我的算法你永遠不懂
據了解,設計院的計薪方式為基本工資加年底獎金。后者是主要的工資來源,每家設計公司都有其不同的產值計算方法。有些設計公司甚至連底薪都沒有,而是靠預支的“月發”。在勞動合同里,一般只會談一個基礎工資,而年底獎金一般是口頭承諾,并且你并不知道年底產值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所以設計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每當年初時,老板就喊形勢一片大好,大家努力加油干,年底收入翻番有望。一過國慶節,要算年底產值的時候,老板就會吹風,今年要準備過冬啦,形勢不好,收款不好,潛臺詞就是今年獎金不會多,還可能少,有點心理準備。
02.
業內人士:模式陳舊 工作量大 猝死多發
工程建設領域一咨詢公司合伙人曹佳毅通過多年調查總結,設計院的取費模式基本沒變化,大多還是在套著定額,而且低價競爭愈演愈烈,價格降低了,工作量反而增加了,單位工作量下的收費就下降了;還有工作模式基本沒有變化,一直使用CAD畫圖并沿襲“師帶徒”制,效率的提升進入了瓶頸,多干才能多掙錢,導致“猝死”新聞頻發;最后一點,薪酬模式基本沒變化,低底薪、高績效的模式,在行業逐步見頂并下行的時候,就顯現出了劣勢。
如何破解目前房地產政策下建筑設計院的困局?最后破局其實在于“人”,一方面,設計院自身要轉變觀念;另一方面行業上下游、管理部門也需要思考設計院要何去何從,一個政策決策也許就會對行業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一個好的模式也許就會對行業的未來形成莫大的影響。
最后,希望“猝死”這樣的字眼,永遠不要出現在熱搜上。當你疲于賺錢工作,追求所謂的人生目標時;當你被其他人的期待和目光裹挾、不得不向前走時;當你被負面情緒和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時。
停下匆忙趕路的腳步,
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 END ·
版權聲明:羅勒所推送文章非商業用途
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