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獵頭顧問的職業排名高于美國總統
1997年,我自己加入獵頭行業前夕,無意間看到的這個美國職業排名報道,強化了自己嘗試獵頭行業的決心。因為這個排名很有道理,獵頭顧問打交道的人際環境往往比律師、會計師更友善,因為獵頭顧問在與客戶及人才配對的過程中,做的往往是雙方都討好的事情。
美國總統薪水不高,責任很大,而且沒有晉升空間,所以獵頭顧問的職業排名在美國總統之前倒不是無厘頭的戲說,有很多的合理成分。
"再也沒有一個行業,是公司會付錢讓你專門去交朋友的。我喜歡交朋友,所以獵頭行業把我吸引進來了"?!?Talent 2 (一間總部在澳洲的知名獵頭公司)總經理Kensy這樣描述他加入獵頭行業的初始動力。
"Work to enjoy friendship(在工作中享受友誼)"?!?我的同事,FMC的資深合伙人Lisa Pan 這樣描述獵頭行業吸引她的原因。
"獵頭顧問可以很快認識很多有意思的朋友,收入也不錯,而且能夠開闊視野,學到很多東西……"?!?很多想進入獵頭行業的求職者這樣向我描述他們的動機。
“過去幾年,與大量獵頭顧問、獵頭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發現做獵頭公司的老板可能是天下最苦逼的職業”
知名招聘平臺獵聘網公司的CEO戴科彬在一次獵頭經營者論壇上這樣說道。語出驚人,在座很多獵頭公司老板們的自尊很受傷,但有很多的共鳴,于是大家繼續認真聽……
就我個人對獵頭行業多年的觀察而言,這個說法很有見地。導致"獵頭公司老板可能是天下最苦逼的職業"的核心原因在于兩點:
1、獵頭公司會不斷分裂的內在動力
2、新創獵頭公司的成長"魔咒"
Boyden, Hedrick & Struggle, Spencer Stuart, Amrop International……這幾間大名鼎鼎的公司據說都前后發源于Booze Allen Hamilton (一間頂級戰略咨詢公司)
Ward Howell 從麥肯錫剝離;Egon Zehnder 曾經是Spencer Stuart的顧問;Korn/Ferry (光輝國際) 的創始人Lester Korn 和Richard Ferry 曾經就職于 KPMG的獵頭部門;Russell Reynolds 曾經就職于PWC的獵頭部門;Robert Walters 曾經就職于Michael Page……
很多在中國市場上活躍的公司如伯樂、科銳、Mango等,包括FMC本身,其創始人以前都曾就職于其他的公司,而且曾在這些公司就職過的顧問,現在也有很多都在獨立創業中。
從國外到國內,從過去到現在,從高端到中低端,獵頭公司在持續的裂變中發展。如無意外,將來也會如此。兩個原因決定了獵頭公司會持續地分裂:
1、人類傾向于夸大在群體努力結果中自己貢獻比例的天性
2、生意往往跟顧問(而非公司)走的獵頭資源控制格局
想象這樣一個測試,一個項目收費10萬,公司里很多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這10萬元的營業額有關,如:公司的創始人、區域總經理、行業團隊負責人、該項目BD顧問、做單的顧問、人才尋訪員、公司的人事、行政、財務、市場、IT、前臺等支持部門……讓所有人獨立評估自己在這個10萬元項目上的貢獻比例及應分得金額,然后把所有的獨立評估加起來,你應該會同意:總和的數字會大于10萬元及100%的比例。超過100%,很顯然有人高估了自己的貢獻。你可以重復很多次類似的測試,相信每次加和的比例都會超過100%。
這說明在群體貢獻中,夸大自己貢獻比例是人類的天性。這個論斷其實是有很系統的心理學理論支持的。人的認知受限于自己內在的感受與從外部獲得的信息。人對于自己為群體結果的付出,自己能夠了解感受一切,而對他人為群體結果的付出則很難有個全面的了解與體會。
獵頭項目成功的核心因素在于:對于客戶及候選人的知識與關系,以及搭配雙方所需的技能。這些知識、關系、技能與顧問(而非公司)更緊密;生意自然也就跟顧問走,而非跟公司走。當有能力的顧問覺得在群體結果中,自己分到的部分吃虧了,而自己又能輕松帶走客戶與生意,出走創業就成了最自然的選擇。
新創獵頭公司在第一年的日子通常都會很滋潤,而且有足夠的理由很滋潤。大多數選擇創業的顧問業務能力都較強,在原公司積累的客戶與候選人資源很容易轉移到新創公司,業績往往不會因為轉移平臺而損失多少。有時因為更加努力,營業額可能會更高,而新創公司往往無需為支持系統、辦公場所、人員配備有較大的投入就能獲得這個業績,所以創業的第一年通常效益不錯。
這樣往往讓人產生自己創業收益會更高的錯覺,因為這里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成本因素:創業顧問之所以能夠積累相應的客戶與候選人資源,是因為有原公司的平臺,而建設這個平臺,原公司需要付出較多的綜合成本(資金、精力、心力等)。
顧問自己創業時,可以完全帶走并享用這些資源而不必為之支付成本,當然投入產出高。換一個角度看,新創獵頭公司前期能贏利并不意味著公司的生存與發展能力有多強,因為這些利潤往往是"偷來的"。
1、很多新創公司往往由幾個對前公司分配不滿的顧問組成,并非出于共同的價值與理想。創業初期大家容易團結,一旦度過生存階段后,"自己吃虧了+生意跟顧問走"的行業規律也會在新公司發揮作用,新公司很快會面臨核心成員間如何協調利益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未必比前東家高明多少。處理不好,新公司的核心成員未必能夠走出"三年之癢";
2、敢于創業的人,大多期望有所發展,初步成功之后,招兵買馬和基礎建設很快會吃掉看起來可觀的利潤
3、新公司在"招聘并留住有經驗的獵頭顧問"方面的能力往往比較弱,加上沒有品牌及可信度基礎,想要突破既有資源持續發展往往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4、從受雇的顧問到自己當老板,創業顧問的能力需要全面的發展。從單純的業務能力擴展到公司經營的各個方面:招聘、人事、行政、財務、IT、公司策略、Marketing等等。但是,能力的全面發展很少能夠轉化為現實的公司業績,相反,由于分散了關注的焦點,其結果往往是單產與利潤逐步下降;
5、由于招到熟手顧問的難度較高,新公司往往傾向于(或被迫)培養新人。兩年左右,新人成熟之時,往往又是離開之時;兩三年后,可能除了老板,好的顧問幾乎都沒有留下;
少數的新創公司,可能良性地發展過了這"三年之癢";少數公司可能倒閉關門了;大部分新創獵頭公司可能在關閉可惜、留住無味的尷尬中迷茫地前行。這似乎是獵頭行業新公司發展的"魔咒"。
1、把客戶及關鍵候選人資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刂颇芰娏?,但喪失了成長的機會,最終是開了個公司讓自己來當顧問,操著當老板的心,可能還賺不到做顧問的錢;
2、建設小公司的家庭氣氛。個人情感上對下屬顧問投入很多,期望以此長期留人,最后往往發現自己很受傷;
3、通過極高的提成比吸引并留住顧問。最后發現提高提成比的辦法很快就用到了極限,即使老板自己不賺錢,受雇顧問還是會覺得自己吃虧了,老板再次受傷;
4、把顧問發展成為合伙人,大家一起做大。很好的想法,但并非很多老板都有與他人真正分享的心胸與智慧,同時合伙人多,協調不好反而更麻煩;
5、提升公司的品牌、系統、規模。讓公司擁有小獵頭公司無法擁有的能力,這樣公司會面臨投入過高的風險;
6、防止顧問復制公司數據,堅強顧問之間的相互制約,嚴格的競業禁止協議,從機制上降低顧問離職對公司業務的影響。這樣公司的氣氛會比較緊張,工作幸福度會降低。
在這么多兩難的選項中糾結,雖說各個獵頭公司老板的苦逼之處各有不同,但苦逼之感卻是相似的。